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劉仕超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爽 濱州報道
12月29日下午,濱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十三五’成就巡禮”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五優聯動”助力打造“全國糧食食品產業經濟發展示范市”新聞發布會。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濱州始終將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保障作為重中之重,國有糧食倉容由2015年的51萬噸增長到105萬噸,市縣兩級糧食儲備規模提前兩年實現“十三五”規劃翻番目標。
新聞發布會現場
“十三五”以來,糧食食品產業發展工作在濱州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落實糧食食品安全責任,大力發展糧食食品產業經濟,強化“三鏈協同”聚焦“五優聯動”,持續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建設,以重點項目和重點工作責任制為總抓手,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全市糧食食品產業發展工作取得高質量新突破。濱州市被國家糧食和儲備局授予“全國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示范市”,“中國好糧油示范市”,糧食食品產業經濟發展“濱州模式”在全國推廣。
模式帶動,建設產業發展“新高地”
近幾年來,濱州市把糧食食品產業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抓手,抓重點、出亮點。
2017年首次全國糧食產業經濟現場經驗交流會為濱州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經過幾年培植,全市糧油加工企業達到20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160家,銷售收入過100億元企業5家、全國500強企業2家(西王、渤海)、全國民營企業500強3家(西王、渤海、香馳),全國食品行業50強4家(西王、渤海、香馳、三星)。2019年全市糧食食品產業主營業務收入1502億元,提前一年實現“十三五”規劃翻番目標,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十二五”末的8.4%提高到16.7%。2020年1—9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31億元,同比增長7.8%。
在實施過程中,濱州主動強化服務、優化服務,以服務機制助力產業發展,先后出臺《濱州市糧食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打造國家級糧食產業融合循環經濟示范區三年行動計劃》《濱州市糧食食品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等綱領性文件,為糧食食品產業經濟續航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全省系統內率先建立項目儲備庫,共四大類100個項目,總投資295億元。
創新賦能,打造轉型升級“新引擎”
在推動糧食食品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濱州拉高標桿、對標先進,著力建立新型服務體系,積極搭建創新平臺,促進發展提檔升級。
實施科技興糧戰略。在國家局大力支持下,2017年國家糧食產業科技創新(濱州)聯盟揭牌成立;2018年,小麥、玉米、大豆三大國家級糧食加工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全部落戶濱州。僅2019年三大創新中心就研發申報專利61項,為企業增加經濟效益7億元以上。
實施品牌興糧戰略。落實全市“品牌之策”,按照“齊魯糧油”品牌戰略規劃,深入研究分析濱州歷史文化、地理區位、產業情況、生產者訴求等各方面要素,建立了山東省第一個市級糧油區域公共品牌—“糧油金三角”(中國濱州);創建了全省第一家“齊魯糧油”旗艦店。目前,《“糧油金三角”(中國濱州)區域公共品牌建設規劃》已經編制完成,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將其打造為“全國著名區域公共品牌”,推動濱州“好糧”“好油”賣“好價”、銷全國。截至目前,建設“中國好糧油”專柜2個、“齊魯糧油”旗艦店1家、線下直營店170余家、線上旗艦店10余家,入駐“好糧有網”“濱州館”糧油企業15家。創新營銷模式,今年已開展品牌宣傳和直播帶貨10余次,有力擴大了糧食食品傳播面和影響面。目前,集群內擁有產品品牌56個,其中,有中國馳名商標9個、山東著名商標16個、全國放心糧油品牌13個。實現了與國家、省級品牌同頻共振,為推動糧食食品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撐。
積極搭建惠企平臺。2018年,舉辦首屆山東糧油產業博覽會暨全國糧食產業新舊動能轉換助力鄉村振興高峰論壇,開創了山東省糧食食品行業博覽會的先河。2020年初,承辦“齊魯糧油·為健康生活加油”北京對接會,深化產銷對接、產學研合作成效顯著。12月18日,糧食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暨國家糧食產業科技創新(濱州)聯盟年會、山東省糧食經濟學會年會在濱州召開。全國糧食食品產業領域高層次的專家學者齊聚濱州,共商推動糧食食品產業發展的新觀點、新思路。
聚焦主業,筑牢儲備安全“壓艙石”
濱州始終將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保障作為重中之重,爭主動、真落實,夯實底線、創新方式,筑牢保糧食安全防線。
糧食安全層面,深入落實糧安責任。國有糧食倉容由2015年的51萬噸增長到105萬噸,市縣兩級糧食儲備規模提前兩年實現“十三五”規劃翻番目標。2019年在全省創新建立市級糧食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開展市場化收購,由濱州市糧食和儲備局、財政局、農發行聯合共建,采取政府財政支持和企業自籌資金相結合方式,在市農發行設立基金專戶,用于定點倉儲企業的糧食收購。倉儲企業與加工企業簽訂定向銷售合同。加工企業負責糧食倉儲管理、出入庫以及銀行利息等費用,倉儲企業負責保證糧食質量、數量和資金安全。當年市場化收購16萬噸,總體效益達1.26億元;經市委、市政府批準,2020年繼續在全市開展信用保證基金貸款市場化收購,并創新性開展市場化收購柔性儲備,確定市政府駐地濱城區(含市直)糧食儲備要滿足1年以上、其他縣市區要滿足6個月以上消費需求。2020年全市計劃完成30萬噸信用保證基金市場化收購任務,并以此作為政策性儲備的柔性補充。截至目前,共完成增儲和市場化收購28.8萬噸,其中增儲收購3.6萬噸、市場化收購25.2萬噸。市場化收購總體效益達3.05億元以上,其中帶動農民增收8064萬元、企業增效2.02億元,有效破解了糧食收購融資難、倉儲資源不均衡、優質糧源難掌控等一系列痛點、堵點,有力推動了糧食食品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夯實了糧食安全保障基礎。
物資儲備層面,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醫療用品、糧油蔬菜、速食品等物資采購、儲存、調撥工作,完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代擬《關于深化改革推進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著力構建品種齊備、數量充足、結構優化、管理規范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疫情期間,共購置儲備醫療用品545萬件、消殺物品1000余噸、速食品6000箱;落實函發調撥單130批次,調撥各類口罩349萬只、防護用品7.4萬件、消殺用品11.1噸,有效滿足了當地醫療機構和群眾需求。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劉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