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劉仕超
援疆教師 王吉光
入疆支教,總會遇到各種困難。時差、氣候、飲食等生活上困難可以讓時間來解決——時間長了總會適應,工作上的困難就要自己想辦法了。
工作上遇到的第一個困難是維吾爾族學生名字太難記。我班班額比較大,有60名同學,孩子名字都比較長,最長的有11個字,叫起來非常拗口,有人開玩笑地說援疆教師記憶維吾爾族學生的名字比英語考四級還要難。又加上孩子們每天都帶著口罩,所以雖然天天上課,卻不認識自己的學生,更叫不上學生的名字。為了能記住孩子們的名字,我拿出了上中學時背歷史背政治的各種方法。聯想法:有個男生叫馬哈蒂亞,我聯想到有位外國領導人叫馬哈蒂爾;阿里木,我就想塔里木盆地;姆尼薩,我想到了德國的慕尼黑……諧音法:有個學習非常好的女生叫那菲薩,我就想他學習成績好,以后一定會飛向遠方,那菲薩——那飛啦;努斯他怕,一生氣撕了他的手帕——怒撕他帕;古麗格娜——故意擱那,阿依古麗——阿姨故意,瑪依拉——馬一拉等等。雖然用盡各種辦法,但是一下記住60多個孩子的名字,并在他們都戴著口罩的現狀下,能都認識這些孩子,還真要需要些時日。
既然不能盡快認識學生,就談不上了解學生掌握學情了。要想備好一節課,備學情是重要的一項。有的學生聰明但是粗心,有的學生愛偷懶,有的學生寫字潦草……每個孩子的學習情況和性格特點各不相同,只有了然于胸才能對癥下藥。為了盡快深入了解每個孩子,課間、午飯后……抽空我就往教室跑,和孩子們聊天、交朋友,深入了解他們的學習狀況。總之,為了盡快掌握學情,我不放過每一次與學生們交流的機會。雖然我千方百計地去了解學生,但是由于學生人數太多和無法盡快認識他們等多種原因這項工作進展地也不是很順利,只能慢慢來。
工作中遇到的第三個難關是語言關。雖然都是普通話,山東和新疆很多語言是不一樣的,甚至好多物品的稱謂都不一樣,比方山東的洋蔥在新疆叫皮牙子,新疆的蓮花白在山東叫甘藍。剛到新疆,我就發現這個問題了,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我用山東的語言講課,新疆的孩子們能聽懂嗎?我怎樣設計出新疆孩子們容易接受的課堂語言呢?為解決這個問題,9月21日去第一小學聽課的時候,我就特別注意聆聽新疆老師和學生的課堂語言,在新疆的這段時間我也在學習用新疆語言進行交流。雖然做了準備,等我正式給學生講課,我還是擔心孩子們聽不懂。開始我試探著講得很慢很慢,講完一節,我就問孩子們能不能聽懂,并且請一名學生簡單復述一下我說的內容,等我發現孩子復述的和我講得差不多,我這才放心地講下去。現在我的課堂語言只能讓學生“聽懂”,離“生動”還有很大距離,我還要慢慢學習。
就在慢慢解決困難,漸漸步入正軌的時候,喀什局部地區突如其來的疫情把一切都打亂了。雖然每天進行線上教學,但是由于好多孩子是留守兒童,爺爺奶奶有的不會用智能手機,有的不會連麥,有的家里沒有智能手機,導致學生的參與率很低,而且不能和孩子們面對面交流,總有鞭長莫及的感覺。這段時間正在學乘法口訣,為了能讓孩子們熟練背誦口訣,我讓他們每天都往群里發乘法口訣的背誦錄音,對于對背誦熟練的極力表揚,大大的點贊,對不按時發錄音的學生則不停地追要。這樣表揚與督促相結合,大多數孩子都能背誦乘法口訣了。即使個別孩子不背誦,每天反復聽別人的錄音,耳熟能詳,也能記住幾句了。
來疆工作已經兩個月,這兩個月是不斷想辦法解決困難的兩個月。也許想的方法不是對癥良方,還需要不斷改進:也許這些方法不能立竿見影,需要長時間堅持;也許在解決完一個困難后又會出現新的困難,但有一點可以堅信——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劉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