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5日至7日,“經略海洋 向海圖強”濱州網絡媒體海疆行活動舉行。由省駐濱、市內新聞媒體記者組成的采訪團深入濱州沿海各縣區,聚焦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實地采訪涉海涉漁企業、單位和從業者,挖掘濱州市在經
2020年6月5日至7日,濱州市“經略海洋 向海圖強”網絡媒體海疆行活動舉行。本次海疆行活動由省駐濱、市內新聞媒體記者組成的采訪團深入濱州沿海各縣區,聚焦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實地采訪涉海涉漁企業、單位和從業者
6月7日,“經略海洋 向海圖強”網絡媒體海疆行采訪團前往濱州粵水電能源有限公司,對沾化濱海風電項目進行實地采訪。隨著記者團沿路而行,林立在鹽田間的風力發電塔由遠及近,柳刀形的扇葉隨風轉動,甚是壯觀。
6月7日上午,“經略海洋 向海圖強”濱州網媒海疆行采訪團走進濱州科勒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實地采訪。記者在現場了解到,該公司采用新型養殖模式實現生態化,養殖用水可循環利用,實現了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提
如何發展新能源、如何做到產業集約化,越來越成為企業關注的話題。6月7日,“經略海洋 向海圖強”網絡媒體海疆行采訪團到達沾化區通匯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時,便被水下養殖、水上發電的項目所吸引。現場,大眾網·海報
海鳥嬉戲、魚翔淺底,在一片片海域內,天然有機的鹽田蝦就在這里生長。在這種環境生長的蝦,肉質Q彈,口感鮮美,讓人回味無窮。
“港為城用,城以港興”,港口是一個城市的寶貴資源,對于城市發展來說至關重要。6月5日下午,“經略海洋 向海圖強”網絡媒體海疆行采訪團走進濱州港,看新時代
大海是人類的故鄉,鹽是故鄉的味道。在山東省魯鹽集團東方海鹽有限公司(原山東無棣精鹽廠)生產車間內,幾名工作人員正在對銷往外地的生態海鹽進行最后地分裝,不久之后,這些優質的海鹽就會進入千家萬戶。作為一家
北緯37度,濱州北海新區的高濃度海水鹽田中有一種獨特的美味——鹽田蝦,它是人類與大自然攜手合作的產物。不要小看了這青褐色的生物,從配種、產卵、育苗到養殖、冷藏、深加工,都傾注了“渤海水產人”的心血,更是
隨著近海漁業資源逐漸枯竭,海洋牧場建設已經成為漁業生產轉型和恢復生態資源的發展趨勢。6月6月下午,“經略海洋 向海圖強”網絡媒體海疆行采訪團來到正海海洋
“我們與無棣中電建新能源有限公司合作開發了新型能源漁光互補項目,在水面上方架設光伏組件發電,利用水體進行水產養殖,形成‘上發電,下養魚’的養殖模式,實現了一水多用,增加了企業經濟效益。”6月6日上午,“
“經過多年運行實踐,我們證明了海水梯級綜合利用生態產業鏈模式是海洋綜合利用的高效之路、生態之路。目前,魯北集團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全國海洋科技產業基地。”6月6日,在“經略海洋 向海圖強”網絡媒體海疆行采
通過無人機從空中望去,連片的鹽田一望無際,它們在陽光的照耀下,五彩斑斕而錯落有序。田邊潔白的鹽垛是勤勞和智慧的結晶,也是來自大自然的饋贈。6月7日,“經
6月7日上午,“經略海洋 向海圖強”濱州網媒海疆行采訪團走進濱州科勒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實地采訪。記者在現場了解到,該公司采用新型養殖模式實現生態化,養殖用水可循環利用,實現了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提
如何發展新能源、如何做到產業集約化,越來越成為企業關注的話題。6月7日,“經略海洋 向海圖強”網絡媒體海疆行采訪團到達沾化區通匯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時,便被水下養殖、水上發電的項目所吸引。現場,大眾網·海報
經過多年運行實踐,我們證明了海水梯級綜合利用生態產業鏈模式是海洋綜合利用的高效之路、生態之路。目前,魯北集團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全國海洋科技產業基地。”6月6日,在“經略海洋 向海圖強”網絡媒體海疆行采訪活動中,魯北集團副總經理翟洪軒向采訪團介紹了魯北循環經濟生態工業模式的創新與發展。
6月7日,“經略海洋 向海圖強”網絡媒體海疆行采訪團前往濱州粵水電能源有限公司,對沾化濱海風電項目進行實地采訪。隨著記者團沿路而行,林立在鹽田間的風力發電塔由遠及近,柳刀形的扇葉隨風轉動,甚是壯觀。
海鳥嬉戲、魚翔淺底,在一片片海域內,天然有機的鹽田蝦就在這里生長。在這種環境生長的蝦,肉質Q彈,口感鮮美,讓人回味無窮。
依海而生,向海而興。近年來,濱州大力實施海洋強市戰略,海洋漁業、海洋化工等傳統產業蓬勃發展,海洋新能源等新興產業日益壯大。“海陸空三位一體”資源利用模式與綠色養殖科技興海完美契合,“向海要經濟,向海要效益,向海要未來”已經逐漸成為濱州市海洋發展的新方向。
當“經略海洋 向海圖強”網絡媒體海疆行采訪團到達渤海水產股份有限公司養殖基地時,一望無際的蝦池便映入眼簾。渤海水產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陳錨向采訪團介紹,該公司養殖的鹽田蝦屬生態放養的有機蝦,這種蝦純綠色無公害,吃起來營養又健康。
6月7日上午,“經略海洋 向海圖強”濱州網媒海疆行采訪團走進濱州科勒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實地采訪。記者在現場了解到,該公司采用新型養殖模式實現生態化,養殖用水可循環利用,實現了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提高了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